《艺术评论》2020年第11期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0年第11期 总第204期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专 稿
7 论美学学科内涵的扩展与新变/高建平
理论纵深·“第三极文化”理论发表十周年
23 “第三极文化”的三重意义与价值/胡智锋
30 “第三极文化”与儒学对变化之中的世界文化秩序的贡献/〔美〕安乐哲著 郑建宁译
39 将“第三极文化”理论范式融会于创造性的实践/黄式宪
47 第三极文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刘江凯
观察与思考
54 国际视域中的电影学派发展脉络探析——兼谈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路径/潘 源
关 注·《笑的风》的意义与启示
75 语言的“乌托邦”、震惊体验和自由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关于王蒙的《笑的风》/徐 勇
85 对女性声音与女性主体性的再思考——论王蒙小说《笑的风》中的女性形象/蔡郁婉
音乐漫笔
96 埃罗·塔拉斯蒂与当代西方“音乐—模态”符号美学理论范式的生成/刘晓慧
107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史上的夷夏之辨与儒佛道合流——兼论佛教琴乐理论与义学中国化之异同/杨本华
舞台印象
119 主旋律题材歌剧的多元思维构建/王安潮
传 承
130 “傩”在《唐砖》中的艺术化运用/张晓龙
140 传承与突破:当代设计介入传统手工艺的意义——以成都银花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为例/王 焕
书 评
149 视角与姿态——韩曦《当代美国戏剧思潮与流派研究》读后/卜 键
资 讯
154 惟不能归,所以远望:中国文化中的“乡愁”——“汲古论坛”第九场综述/彭 志
美术作品
159 桂小径
160 宁新安 裴靖
封面 何加林美术作品《老寨新韵》(局部)
封二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人民至上》剧照
封三 李军新书《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简介
封底 高扬作品《大河之旅》(局部)
专 稿
■论美学学科内涵的扩展与新变/高建平
【内容提要】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尽管在当代已经比较成熟,但它的对象和内容却在不断变动之中。有一段时间,流行“美”“美感”“艺术”三分法,这种区分后来被打破。关于美学的概念研究,还要区分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与古代就有的“美学思想”,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与连续性,特别是说明美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形成及其发展。在当代,美学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传统的美学结构要被超越,同时,在一些方面,美学又呈现出回归的态势。艺术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但美学研究又不能仅限于艺术,要既依托艺术又突破艺术,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关 键 词】美学;艺术学;超越与回归
理论纵深·“第三极文化”理论发表十周年
■“第三极文化”的三重意义与价值/胡智锋
【内容提要】“第三极文化”理论学说提出十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第三极文化”的阐述与思考,展示了这一理论学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破解国际难题、提升文化凝聚、推进艺术发展方面。思想意义则具体体现在价值观、方法论和审美观的多维度的深刻思考。教育意义则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方面的创新。“第三极文化”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不断融合吸纳国内外的先进思想并作出现代化创新、整合和提升。其所秉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国际与国内、现实与历史、艺术与教育等都具有多方面启示和意义,值得持续地予以探究、丰富和拓展。
【关 键 词】“第三极文化”;三重意义;价值观;方法论
■“第三极文化”与儒学对变化之中的世界文化秩序的贡献/〔美〕安乐哲(Roger T. Ames)著 郑建宁译
【内容提要】“第三极文化”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世界多样文化的兼容并蓄与百花齐放,实现各种文化间富有成效的协作,这在当下是十分必需的。本文首先界定“极”的概念,并在演进的历史语境中追溯与阐释文化极性的思想,最后预测儒学在塑造新的世界文化秩序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世界文化的一极,中国文化在被长期忽视后重新拥有了应有的地位。在变化着的世界文化秩序中,儒学的最大贡献是其关系构成的人的理念,可用来审视绝对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应重视各种文化资源,推进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第三极文化;儒学;世界文化秩序;儒家角色伦理;成人
■将“第三极文化”理论范式融会于创造性的实践/黄式宪
【内容提要】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学者黄会林与绍武先生率先提出“第三极文化论”,转瞬十年了。他们站在时代思潮激荡的高端,对全球文化现代演进的总体趋势给出了十分锐敏的观察,前瞻性地建构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第三极文化”理论范式。当今时代赋予中国电影创作与电影产业的一个重大使命是,如何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我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人文品格和尊严,如何以中国智慧之核来重塑“中国镜像”。“第三极文化”在这方面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关 键 词】“第三极文化论”;注重实践;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多极共荣
■第三极文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刘江凯
【内容提要】“第三极文化”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于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理论构想。十年来,“第三极文化”已由最初的构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缓慢而有力地展开。其理论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与拓展的历程,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构成了该理论概念最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第三极电影文化”的实践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多个方面都具有世界首创性,其实践价值已开始反哺理论,成为树立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关 键 词】“第三极文化”;“第三极电影文化”;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观察与思考
■国际视域中的电影学派发展脉络探析——兼谈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路径/潘 源
【内容提要】在世界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创作与研究都不同程度地铭刻着“学派”印记。这些学派作为原创性思想与创新性方法的集体生产者,不但以开创性实践持续推进电影艺术的深入发展,也使电影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构成人文社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在深入了解各国电影学派的共性特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影发展实际,立足电影发展的民族资源,本着借鉴、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探索电影学派建设的有效路径,努力为中国电影的“三大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关 键 词】电影学派;电影语言;理论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关 注·《笑的风》的意义与启示
策划:蔡郁婉
【编者按】《笑的风》是王蒙今年推出的长篇小说,也是2020年当代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小说内涵丰富、视角多变,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到2019年;地域上则从中国的北方乡村到省城,又到上海、北京,甚至将欧洲也纳入视野。小说语言汪洋恣肆,富含大量信息,体现了作者的丰富阅历。在本栏目中,我们将把《笑的风》置入王蒙整体的创作之中讨论,以期在对王蒙的小说创作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笑的风》的风格及意义;同时也将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以揭示小说带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的“乌托邦”、震惊体验和自由的政治经济学内涵——关于王蒙的《笑的风》/徐 勇
【内容提要】王蒙小说创作中“言语流”的特点在其讲述长时段人生经历的《笑的风》中,发展为“语言的叙事性”倾向。语言既是表达也是叙事,王蒙的小说越来越表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这一方面得益于小说中“笑的风”这一既实又虚的意象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在表明作者对文学的深刻体会——当文学被定位在心智状态中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向”的表达时,才真正显示出其与自由的深刻关联及其魅力所在。
【关 键 词】《笑的风》;语言的“叙事性”;意向性
■对女性声音与女性主体性的再思考——论王蒙小说《笑的风》中的女性形象/蔡郁婉
【内容提要】王蒙的新作《笑的风》描写了主人公傅大成17岁以来的个人经历,塑造了傅大成、白甜美和杜小鹃等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描写了傅大成与这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借助对“新时期”文学中一场并不鲜见的婚外恋的重新讲述,王蒙重新思考了爱情乌托邦叙事,指出农村妇女被抛弃的遭遇在其中被湮没,也揭示了女性声音对父权秩序所具有的颠覆力量。通过白甜美与杜小鹃的人生故事,小说也或在无意之中触及了对女性主体性与父权秩序之关系的探讨。
【关 键 词】《笑的风》;女性声音;主体性
音乐漫笔
■埃罗·塔拉斯蒂与当代西方“音乐—模态”符号美学理论范式的生成/刘晓慧
【内容提要】埃罗·塔拉斯蒂的音乐符号学理论继承并深化了索绪尔、格雷马斯等理论家的符号学思想,在音乐符号美学研究中,树立了音乐研究的时间性、空间性、行动者等核心理论概念与范畴,充分运用“音乐—模态”符号美学理论把握方式,深入探究音乐符号叙事与音乐真实性等问题,充分展现了当代西方“音乐—模态”符号美学理论范式的作用及其理论启发,对音乐美学研究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塔拉斯蒂的“音乐—模态”符号美学理论范式思想重视音乐符号研究的审美实践品格,“音乐—模态”的符号学研究与音乐文本媒介分析交融并举,美学理论与音乐批评实证研究紧密结合,极大提升了当代西方音乐美学理论的方法论价值,开拓了音乐美学理论研究新视野。
【关 键 词】埃罗·塔拉斯蒂;“音乐—模态”符号;理论范式;美学价值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史上的夷夏之辨与儒佛道合流——兼论佛教琴乐理论与义学中国化之异同/杨本华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问题不仅影响了佛教传入中国,而且在中国古琴文化史中也存在类似问题。先秦时期儒、道音乐观所奠定的对音乐礼乐教化功能的重视与德性伦理内涵的赋予,使得古琴不再仅仅作为乐器,而是以承载着中国之道的“道器”身份呈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的传入遭遇了夷夏之辨在音乐文化上的争议,这其中既有双向性的华、梵互相排斥,也有共同的互相学习的交融现象,既丰富了中国琴乐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琴乐理论,并在古琴文化的发展中呈现了儒佛道合流现象。中国佛教琴乐是佛教中国化的一部分,较之于佛教义学的中国化,其既在理论形式上有着“义学格义”与琴乐“移植”现象的相似性、义学的佛化儒道经典与琴乐“嫁接”现象的相似性,也有着在理论内容上共同的儒家伦理化与道家、道教审美上的相似性;以及,在二者中国化的进程展开、理论建构的理性与音乐的感性直觉方式、佛教中国化的地位与面对对象上都有着明显不同。
【关 键 词】古琴;夷夏之辨;佛教琴乐;佛教中国化
舞台印象
■主旋律题材歌剧的多元思维构建/王安潮
【内容提要】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建党百年的社会文化时局中,展现国家、民族、中国共产党历史功绩的歌剧作品成为主流艺术思潮之一。这些作品在对新时代文化主题的把握上、在剧本戏剧性结构的展开上、在音乐民族题材的发展上、在表现形式的民族特色上都将《白毛女》以来的民族性手法继往开来、不断推进,从而展现出多元戏剧性思维的构建新法。
【关 键 词】戏剧性;民族歌剧;国家命运;民族特色;音乐思维
▼《五星红旗》中曾联松的主题音乐▼
传 承
■“傩”在《唐砖》中的艺术化运用/张晓龙
【内容提要】“傩”源于远古时期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傩祭仪礼,善于运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及表演来表达“驱鬼逐疫”的祈愿。周朝将傩纳入国家礼制,并有“国傩”“大傩”“乡人傩”之分;唐承汉制,傩祭场面更大,参与人数更多,傩仪也更加完善规范,当然也少不了唐朝元素的加入和唐人性情的渗透。《唐砖》的网络“轻喜剧”的定位使得我们可以洒脱地卸下历史情景剧的严肃沉重,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设计,以求呈现出更好的屏幕效果。本文以剧中反复出现的傩舞为例,结合秋社祭祀中的三种傩舞同台演出、断头台上的傩舞驱邪除疫、国丧出殡路上的傩神开道和辟踊成舞三个案例,探求“傩”在《唐砖》中的艺术化运用。
【关 键 词】傩舞祭祀;驱邪除疫;方相开路;辟踊成舞
▼网络剧《唐砖》剧照▼
■传承与突破:当代设计介入传统手工艺的意义——以成都银花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为例/王 焕
【内容提要】工艺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工艺的灵魂,有设计感的工艺品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当代设计在传统手工艺上的应用,有可能使传统手工艺发生质的改变。本文以成都银花丝工艺为例,通过对成都银花丝工艺技艺传承及文化变迁的研究,探讨当代设计介入传统手工艺的意义,从而寻求有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之道。
【关 键 词】当代设计;银花丝工艺;传承与发展
▼银丝画 《金沙太阳神鸟》2号座屏 22×22公分▼
书 评
■视角与姿态——韩曦《当代美国戏剧思潮与流派研究》读后/卜 键
【内容提要】戏剧流派与戏剧思潮是观察和描述一个国家戏剧发展史的独特视角,也是宏观把握一个民族戏剧风格嬗变的有效路径。韩曦新著《当代美国戏剧思潮与流派研究》通过跨文化、跨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讲述与解析,以一种全球视野下平等对话的中国学者之独立姿态和晓畅明洁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当代美国戏剧的整体风貌。
【关 键 词】美国戏剧;移民文化;社会问题剧;反戏剧法案
▼韩曦《当代美国戏剧思潮与流派研究》书影▼
资 讯
■惟不能归,所以远望:中国文化中的“乡愁”——“汲古论坛”第九场综述/彭 志
▼活动海报▼
《艺术评论》2020年第11期
封二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人民至上》 摄影:塔苏
封三
李军新书《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简介》
封底
高扬作品《大河之旅》(局部)